所在位置:首頁 > 清風時評 > 正文

親誠惠容 近睦遠交

“福善之門莫美于和睦,患咎之首莫大于內離。”班固的《漢書》指出,獲得福氣和親善的方式沒有什么比和睦更好,引來災禍和兇險沒有什么比離心離德更甚。這句話飽含深意、內涵豐富,告訴我們的不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正確交往之道,更體現了國與國之間親誠惠容、友好往來的珍貴。

在千百年延續(xù)的中華民族外交思想里,睦鄰友好是一種不是親人勝過親人的關系。古人云,遠親不如近鄰?!班従雍?,賽金寶”“千金買宅,萬金買鄰”“鄰睦風亦暖,家和人自康”等等,這些祖輩相傳的格言和諺語,反映出鄰里之情的無比可貴。吟詠了上千年的“海內存知己,天涯若比鄰”,也印證著講平等、重感情,常見面、多走動的睦鄰友好的分量。

1969年,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出土的銅奔馬,成為中國同周邊國家山水相連、血脈相通、人文相親、互學互鑒的實證。這匹來自東漢的青銅馬昂首嘶鳴,長尾飄舞,最精妙的莫過于三足騰空,一足踏飛燕,既表現出駿馬凌空疾馳的雄姿,又符合力學原理,保證其平衡與穩(wěn)定。據專家考證,銅奔馬的原型就是來自大宛(今中亞地區(qū))的汗血寶馬。西漢時期,張騫出使西域,打通了中原與西域的溝通之路,天山南北地區(qū)第一次與內地連成一體。自此,漢朝的使者、商人接踵西行,中原的絲帛錦繡、金屬工具、鑄鐵技術沿著通道不斷向西輸送;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,如汗血寶馬、駱駝、葡萄、苜蓿、石榴等也源源東來,輸入中原地區(qū)。這條自西安或者洛陽發(fā)端,一路向西,直到西方文明中心羅馬帝國的陸上要道,就是著稱于世的“絲綢之路”。

不在朋友有難時袖手旁觀、避而遠之,更不在伸出援手時夾雜私利、挑三揀四,講信義、重情義、揚正義、樹道義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和國家品格。去年2月,在中國人民全力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時期,柬埔寨首相洪森、蒙古國總統(tǒng)巴特圖勒嘎、塞爾維亞第一副總理兼外長達契奇等外國領導人相繼訪華,以實際行動體現對中國人民抗擊疫情的堅定支持,體現了中國與友好國家在關鍵時刻相互支持、守望相助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達契奇在訪華期間回憶說,當年北約轟炸南聯(lián)盟時,中國朋友堅守在貝爾格萊德,同塞爾維亞人民站在一起,對此塞爾維亞人民不會忘記?!爱敃r中國人民不懼強權的炸彈,現在塞爾維亞人民也不怕新型的病毒。”當前,中國正向包括柬埔寨、蒙古國在內的14個發(fā)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,計劃未來再向38個發(fā)展中國家提供疫苗援助,并決定向新冠肺炎疫苗實施計劃提供1000萬劑疫苗。經歷過風雨和患難,真正的友誼之花,會開得分外鮮艷。

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,大國就要有大國的擔當。中國與周邊國家雖然種族不同、信仰不同、文化背景不同,但共同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,將兩者連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。求同存異、互惠合作,把雙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,讓周邊國家得益于我國發(fā)展,也使我國從周邊國家共同發(fā)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。近期發(fā)布的《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(fā)展合作》白皮書顯示,黨的十八大以來,中國國際發(fā)展合作規(guī)模穩(wěn)步增長。特別是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倡議提出以來,中國根據有關國家發(fā)展需要,積極開展發(fā)展合作,在深化政策溝通、加快設施聯(lián)通、推動貿易暢通、促進資金融通、增進民心相通上發(fā)揮作用,為各國發(fā)展培育空間、創(chuàng)造機遇,推動高質量共建“一帶一路”。

以心相交,方成其久遠。不論是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,還是對接沿線國家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“一帶一路”倡議,抑或是同呼吸、共發(fā)展的“周邊命運共同體”建設,都詮釋了中國“親誠惠容”外交理念,也擴大了中國的“朋友圈”,更推動著亞洲經濟強勁、可持續(xù)、平衡增長,進而為世界經濟復蘇注入強勁動力。(曹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