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 > 廉韻清風 > 歷史文化 > 正文

家訓 | 李叔同家訓:席不正,不坐

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河北區(qū),又名李息霜、李岸、李良,譜名文濤,幼名成蹊,學名廣侯,字息霜,別號漱筒。他是我國著名音樂家、美術(shù)教育家、書法家、戲劇活動家,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,同時也是新文化運動和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驅(qū),膾炙人口的《送別》便出自李叔同之手。

(李叔同故居鳥瞰圖)

李叔同酷愛文學、藝術(shù),擅長書法、繪畫、音樂、篆刻,多才多藝,作為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啟蒙者,他一生從事各種藝術(shù)活動,在音樂戲劇繪畫書法詩詞等藝術(shù)文化領(lǐng)域中都有較高的建樹,同時還培養(yǎng)了一大批優(yōu)秀藝術(shù)人才,豐子愷、劉質(zhì)平等皆出其門下。

一個人的思想、學識、修養(yǎng)和行為習慣,跟他年幼時所受的教育和訓導密切相關(guān)。李叔同在成長中接受了良好的家風熏陶。

“存樸堂”是李家的堂號和會客所,堂前豎立著刻有“惜衣惜時非是惜財緣惜福,求名求利須知求己莫求人”的抱柱,體現(xiàn)了李叔同成長中接受了良好的家風熏陶。

李叔同年幼時,母親王氏經(jīng)常會口授一些淺顯的短詩和格言,讓李叔同和家人接受啟蒙教育。有了一定基礎(chǔ)后,母親就送她到當?shù)氐囊晃幻麕熂抑薪邮軐I(yè)教育,為李叔同打下了扎實的文學、歷史知識等基礎(chǔ),對他日后的成長發(fā)展影響深遠。

賢惠的母親除了緊抓李叔同的學業(yè),更重視對他品行的教育,常常以《論語·鄉(xiāng)黨》里記載孔子的容色言動、衣食住行為榜樣,要求年幼的李叔同一言一行都要符合禮數(shù),從小做一個正人君子。

有一天,家里用餐的桌子擺歪了,饑腸轆轆的李叔同不管不顧,坐下來就準備吃飯。母親看到后當場制止,讓他站起來不許吃飯。

“你看,這桌子是否已擺正?”母親問道。

“沒有……”李叔同小聲回答。他似乎知道自己做錯了,但又不是很明白究竟為了什么。

“既然你察覺桌子未正,又怎能繼續(xù)入座用餐?”母親的神情變得越發(fā)嚴肅,“你可曾忘了之前教你的孔子之言‘席不正,不坐’?”

“可是……”站在一旁的李叔同覺得有點委屈,他雖然沒有忘記孔子的這句話,但就是不理解。他心里暗暗嘀咕:“桌子正不正不都是一樣吃飯嘛,為什么非要遵循規(guī)矩?”

母親似乎也看出了他的心思,把他拉到身邊,耐心地說:“‘席不正,不坐。’表面上是在講用餐之禮,其實這個‘正’并不是簡單的指桌子有沒有擺正,而是代表每個人心中有沒有正道?!?/p>

母親停頓了一下,拉過李叔同的手,慈愛地撫了撫他的頭接著說:“如果每個人在吃飯之前都能夠看一下桌子有沒有擺正,不正就堅持不入座,那么長此以往就會養(yǎng)成習慣,繼而在跟人打交道前,也會先衡量對方是不是正派的人。不是,就不跟他們?yōu)槲?。做事情之前也會先判斷一下,是不是符合正道。不是,就不去做?!?/p>

聽完母親的解釋,李叔同恍然大悟。他抬著頭看著母親,忽閃著眼睛說:“母親,我明白了!孔子主張用食時‘席不正,不坐’,則是人們處處堅守正道。不正之席,不坐;不正之人,不交;不正之事,不為。

母親欣慰的點了點頭,語重心長地說:“其實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理都代表了每個人的道德修養(yǎng),你遵循什么樣的禮節(jié),就表示你堅守什么樣的做人原則。如果一個人連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禮儀都不能遵循,那么在遇到大是大非之時,恐怕也很難有這個意識和意志去堅守正道了?!?/p>

李叔同在母親的諄諄教誨之下,不僅牢牢記住了席不正不坐這句話的含義,還養(yǎng)成了認真剛正的品性。

(來源:河北區(qū)紀委監(jiān)委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