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子其人其學
今天我講董仲舒,主要講三個問題。
生平考證
我們看看董仲舒是哪里人?!妒酚??儒林列傳》里講董仲舒是廣川人。廣川在歷史上有個演變過程。最早的時候廣川是個國,有我們現(xiàn)在半個省那么大,后來改稱廣川郡,像地級市一樣,再后來是廣川縣,現(xiàn)在是廣川鎮(zhèn)。廣川鎮(zhèn)在河北景縣,景縣的人認為董仲舒是廣川人。
緊挨著景縣的棗強縣則認為董仲舒是棗強人,棗強有座兩米多高的董仲舒石像。棗強有個地方叫后舊縣村,原來舊縣的縣址在那里,后來搬走了,變成后舊縣村。明朝時董仲舒石像是在太行山刻的,刻好以后用馬車拉著往東走,走到后舊縣村馬怎么也不走了,有一個人認為董爺爺可能就在這個地方,于是,董仲舒的石像就被立在這里。然后棗強縣的人說,我們這個地方是董仲舒的老家。這兩個縣挨得很近,但是說不清楚到底是哪一個,因為漢代的郡很大,起碼有十幾個縣這么大,挨得那么近,說不清楚到底是哪一邊的,但是這兩個縣現(xiàn)在都屬于衡水市。西漢時代,棗強和景縣都屬于廣川郡。景縣在過去也曾屬于德州。德州《地方志》記載有董子讀書臺,于是德州也以董子讀書臺名義創(chuàng)建了一個景區(qū),樹立高大的董子石像??傊庸枢l(xiāng)很難確定,但說董仲舒是衡水市人或者河北人都可以,都不算錯。
《史記》記載“董子三年不窺園中菜”,有人認為他認真讀書,所以沒有時間看菜園。認真讀書成了習慣,不會只有三年不窺園。三年不窺園,應該有特殊情況,像現(xiàn)代學生準備高考一樣。董仲舒一生最特殊的情況就是準備參加對策,要準備皇帝提出的問題,這是仕途中關鍵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因此,我們推測他參加對策前三年開始做準備,沒時間去看菜園子。
這三年是什么時候?董仲舒那時多大?史學家寫歷史,習慣按時間前后順序來寫。董子先當《春秋》博士,進行教學,三年不窺園,然后對策,被任為江都相。但《史記》沒有記載對策的事,班固《漢書》將董仲舒對策列在元光元年。西漢桓譚說董仲舒“年至六十余,不窺園中菜”,這樣推算董仲舒對策時約六十四五歲。董仲舒生于高祖時代,約公元前198年。他應該是活到七十七歲,才得以致仕。
董仲舒的思想精華
第一點,是董仲舒的大一統(tǒng)思想。大一統(tǒng)是《春秋公羊傳》里首先提到的,后人對這個詞有多種解釋:一、大是贊揚詞,形容“一統(tǒng)”的偉大。二、大是形容詞,指大局方面要統(tǒng)一,生活細節(jié)上就不必強調(diào)統(tǒng)一。這些說法,都有道理。董子本人講的是什么意思呢?這可以從董子三對策的最后說法來體會。他認為,《春秋》大一統(tǒng)是世界普遍原則?,F(xiàn)在教師有自己的不相同的道理,各人也有不同的理論,百家不同方法,沒法統(tǒng)一起來,法則常變化,下級不知道要堅守什么。董子提出要堅守的是“六藝之科,孔子之術”,就是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。董子把它抬到獨尊的地位,其他學派的思想放低,不與孔子并列。這樣下級知道要堅守什么,平民也知道服從誰。后人總結出這一思想原則就叫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。
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就是說,不是孔子的那一套東西,就不讓它宣揚出來,這樣就突出了孔子儒學的領導地位。后來別人把他歸納為“獨尊儒術”,這是董仲舒的思想,但絕不是董仲舒說的原話,是后人說的。
這樣就把孔子的思想放在了最高的地位,別人都聽他的。但不是只許他存在不許別人存在。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,講《論六家要旨》,里面地位最高的是道家,儒家不是最高的。
到了司馬遷以后,獨尊儒術了,六家變成九家,增加了三家,雖然孔子的地位提高了,但是沒有把別人消滅了,還保存有九家。“罷黜百家”并沒有清除各家。
強調(diào)大一統(tǒng),董仲舒很有歷史經(jīng)驗。周朝的時候周天子權威很高,諸侯都聽他的,分封建國。后來周天子的權威逐漸下降,諸侯逐漸發(fā)展起來,就打起來了,把小國滅了,擴大自己。在先有一百多個國家,后來就剩下七個,七個還在打。
秦始皇統(tǒng)一以后,消滅六國,取消了封建制,改成郡縣制??たh制實際上叫中央集權制度??さ男姓L官是太守,太守管的那個郡是代表皇帝去管的,軍隊不是他的,財政收入也不是他的,他自己的子孫也沒有繼承權。封建的時候,諸侯的子孫有繼承權,齊國、魯國都繼承了三十幾代。改成郡縣制以后,這些太守經(jīng)常被調(diào)動,子孫沒有繼承權,完全不一樣了。這種中央集權專制制度,一切都由皇帝一個人獨立裁決。
兩千年以前跟現(xiàn)在不一樣,當時中國的專制制度無疑是比同時期的西方更先進的制度。同時代的整個歐洲都還處在奴隸社會,有的還在原始社會。
第二點,董仲舒的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他在《對策》里提到的:德教為主,刑罰為輔。秦始皇時代是“以法治國”,那時候犯罪的人很多,吐口痰也抓起來,垃圾扔得不是地方也抓起來,滿街有一半都是寒民。王充舉過一個例子,馬沒訓練就讓它拉車,拉得不對就殺了,再拉來一匹馬重新拉,結果殺了一大堆馬,地也耕不了了,車也拉不動了,這都是錯誤的。秦始皇單純地“以法治國”是片面的。董仲舒這一點,應該說,對中華民族的發(fā)展起了很大作用。提倡文化教育,提倡道德,這樣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。統(tǒng)治者治國理政,不能放任法律去懲罰,受懲罰始終應該是少數(shù)人。
第三點,董仲舒的“調(diào)均”思想也很深刻。他說,有的人錢多了就驕傲,就為暴,就欺負老百姓,導致社會不安定。還有一些人因為被壓迫,生活不下去,上不能養(yǎng)父母,下不能養(yǎng)小孩,日子沒辦法過下去,所以起來造反,落草為寇。太富和太窮,對社會安定都沒有好處,應該加以避免。東漢的時候遇到過貧富兩極分化的情況,皇帝就施行董仲舒調(diào)均的辦法,哪兒豐收了就把糧食運到受災的地方。這樣,社會就很安定,大大減少了搶劫偷盜的發(fā)生。
第四點,董仲舒提出,當官的不能與老百姓爭利,不能與民爭業(yè)。董仲舒舉了個例子:魯國國相公儀休,有一天吃飯的時候看到菜,說這個菜多少錢買的,家里人說這個菜不是買的,是自己后花園種的。公儀休氣壞了,到后花園把菜拔了、扔了。按照公儀休的意思,菜,我們不能自己種著吃,我們要去買。要是我們自己種菜,下面的大小官員都跟著學,都種菜,菜農(nóng)種的菜就沒人買了,就把他們的業(yè)務爭過來了。爭業(yè),實際上也是爭利,老百姓沒法生活。
第五點,董仲舒在《對策》里還提出了一個怎么樣提高國君權威的問題?;实蹤嗔Υ罅?,下面官員的權力小了,這才有利于政治穩(wěn)定和國家認同。這也是董仲舒考察歷史、考察現(xiàn)實之后的結論。漢景帝的時候,出現(xiàn)“吳楚七國之亂”,這是董仲舒在世親身經(jīng)歷的。七個國家強起來了,也不聽皇帝的,后來周亞夫帶兵鎮(zhèn)壓下去。董仲舒也從這個事件中體會到,要使天下安定,要提高天子的權威,就要把諸侯的勢力削弱下去。后來演變成“削藩”,這對鞏固皇帝中央集權是很重要的舉措。
第六點,董仲舒說了兩句話:“屈民而伸君,屈君而伸天?!薄扒穸炀保宦牼褪菈褐习傩仗岣呋实鄣牡匚?。但我說,這個“民”主要是指諸侯王,因為平民自己沒軍隊,怎么翻天?往往都是那些諸侯王,被歸到民里,這一類人是要壓下去的。老百姓,不用壓,他們自然都在最底層。但諸侯王卻不行,“吳楚七國之亂”之前,很多人跟皇帝提出來要削藩,他舍不得,不忍心,最后就亂了。所以,“屈民而伸君”里的“民”,不是普通老百姓,而是諸侯王。
“屈君而伸天”,是要求皇帝也不能為所欲為。秦二世,沒有天壓著他,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,以天下人伺候他一個人,這就不能安定,所以要“屈君而伸天”,抬高天的地位。董仲舒拿天作為皇帝的緊箍咒,來制約他的權力,防止其濫用。
古今評議
最早寫《董仲舒?zhèn)鳌返氖撬抉R遷,司馬遷說從劉邦到漢武帝這五世中間,最精通《春秋》經(jīng)典的只有董仲舒一個。這是很高的評價,但其他的就沒提。董仲舒著名的《對策》在《史記》里沒提到,我認為,不是因為司馬遷不提,是因為他沒看到。漢武帝時代,那些《對策》是供漢武帝“親覽”的,我一個人親自看,不讓別人看,都是保密的,司馬遷就看不到了,所以,司馬遷就沒有提到對策這件事。
有一個學者說,司馬遷沒提到這個《對策》,班固《漢書》里有《對策》全文,說明這個《對策》是班固胡編出來的。這個說法沒有根據(jù),因為班固寫歷史很嚴謹。甚至,就因為他很嚴謹,被抓起來,差點被殺了,后來他就再也不敢說什么了。我認為,班固寫的東西沒有任何胡編的,還是可靠的文本。班固寫《漢書》的時候就發(fā)現(xiàn)董仲舒的思想影響很大,學生也很多,很多學生都當了大官,好幾十個,給予的評價就特別高,并且把董仲舒《對策》的全文都收進去了。班固稱董仲舒為“群儒首”,所有儒生中間他是第一位的,“為儒者宗”,被后來的儒家崇拜得不得了。這兩句話表明董仲舒是漢代最杰出的儒學領袖。
后來王充的評價則更高了,高到什么程度呢?董仲舒可以跟孔子并列,“文王之文在孔子,孔子之文在仲舒”,周文王、孔子、董仲舒,三個巨擘一脈相承,都是圣人。孟子沒排上,荀子也沒排上,因為孟子、荀子在漢代已經(jīng)很出名了,但按王充看來,還不如董仲舒。
有的人說董仲舒是講天人感應的,王充是反對天人感應的,他們兩個是針鋒相對的。但是我仔細看了《論衡》,有62次提到董仲舒,只有兩次對董仲舒表示懷疑,其他60次都是表揚的,而且表揚得很高,這就說明王充這個人實事求是。
現(xiàn)在有的人把董仲舒貶得很低,往往都拿西方的民主、平等、自由觀點套解古代的內(nèi)容,于是批評的聲音就很多。他講天人感應是“宗教神秘主義”“唯心主義”,他的“天不變道亦不變”是形而上學,他支持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是封建主義的思想。但我認為,秦朝以后就不是封建社會了,封建社會就是周朝那一段時間。還有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,把董仲舒作為反面人物批了很長時間,但是最后沒有一條能成立的。后人批評董仲舒的,多數(shù)屬于誤解,而現(xiàn)在我們就要正面了解,發(fā)現(xiàn)董仲舒對中國歷史文化發(fā)展起到的很大的推動作用。在他那個時候,他就是最先進的思想家代表。(周桂鈿)
- 上一篇:古今 | 寧靜致遠 河海清晏
- 下一篇:盧翊與都江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