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在位置:首頁 > 廉韻清風 > 歷史文化 > 正文

石鐘廉音傳后世

石鐘山位于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,不僅地理位置獨特,歷代文人墨客造訪于此,亦使石鐘山成為人文薈萃之地。

石鐘山,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,矗立在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,江湖鎖鑰,石鐘長鳴,護佑著江西水上北大門。扼江控湖的石鐘山引來歷朝歷代眾多大家名流、文壇巨匠駐足于此,留下了許多詩詞歌賦、金石銘文、長短楹聯(lián)。唐宋八大家中,有七位曾登臨石鐘山覽勝抒懷,其中尤因北宋文豪蘇軾夜探石鐘山留下《石鐘山記》而名聞天下。

宋神宗元豐七年(1084年),蘇軾送長子赴德興任縣尉,途經(jīng)湖口并夜宿石鐘山。他對酈道元和李渤提出的因石山發(fā)出洪鐘般的聲響而得名石鐘山的說法提出質疑,白天聽小童持斧擊石,夜晚親自乘小舟至絕壁下探訪,通過實地調查得出了自己的結論,并撰寫了流傳后世的《石鐘山記》。蘇軾注重調查研究的求實精神,提出“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有無,可乎”的質疑,這在今天仍然很有教育意義。

“青菜縣令”陸郁

湖口歷史上,涌現(xiàn)了許多清正廉潔、重視名節(jié)、勇于任事、為民奉獻的官員,他們或由其他地方來到湖口為官,或是湖口本地人,無論來自哪里,他們都為湖口歷史書寫了美麗的一筆。

明朝正德年間(1506年—1521年),有一位來自浙江的陸郁,受命擔任湖口知縣。陸郁上任時,正逢宸濠之亂,后來王陽明出馬,平定了宸濠之亂,此是后話。當時叛軍將州縣印信奪去,致使縣政落入叛軍手中,唯有陸郁死守印信,沒有讓叛軍奪去。這年秋天,陸郁要下都圖(皆為明代基層行政單位)催賦,為了減輕百姓的重負,他與其他官員商量再三,決定合并三個都。下鄉(xiāng)時,百姓請他吃飯,并且準備好了酒肉,誰知陸郁百般推辭。實際上,陸郁在任八年,只食蔬素,人稱“陸青菜”,“青菜縣令”的雅號也由此而來。

據(jù)史書記載,陸郁在湖口知縣任上多有“毀淫祠以杜民惑,賑水災以蘇民困”的善政。因為在湖口任上有政績,朝廷決定提拔他為廣東鹽運司提舉。離任之日,“百姓遮道”,因為陸郁曾為百姓減輕賦稅負擔,糧長將節(jié)省下來的“每歲常例二百余金”作為路費敬贈給他,這是百姓的一片心意,但陸郁“毅然卻之”。此番“毅然卻之”,與他“青菜縣令”的雅號,皆源自他的“廉靜寡欲,嚴于自治,終始不渝”。今人讀到陸郁的事跡,能不思之乎?

“三不要”的彭玉麟

倘若說蘇軾令石鐘山名聲大噪,那么彭玉麟則給予了石鐘山“重生”。自唐初到清末,石鐘山曾有古建筑五十余處,后毀于古代與近代的歷次戰(zhàn)火,較有名的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(zhàn)、太平軍與湘軍之戰(zhàn),現(xiàn)存古建筑群主要由清末彭玉麟主持重新修建。

石鐘山最高處有一梅花舫,為彭玉麟所建。俯瞰梅花舫,其形狀恰似一朵綻開的梅花。舫之四周,有彭玉麟手植梅花六十株,清風明月,暗香疏影,幽雅非常,又稱“臥雪吟香館”。

彭玉麟一生酷愛梅花,不僅建有梅花舫、愛植梅花樹、喜賦梅花詩,還留有碑刻和石刻梅花圖各一處。彭玉麟,這位湘軍水師的創(chuàng)建者之一,官至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高官,依然保持梅花品格,這鮮明體現(xiàn)在他的“三不要”中,即“不要官,不要錢,不要命”。

清朝咸豐七年(1857年),曾國藩奏請朝廷邀彭玉麟留防湖口,一則籌募銀兩修造戰(zhàn)船;二則督修縣城和為水師戰(zhàn)亡將士建“昭忠祠”。兩項營建都需耗費大量資金,除朝廷撥款外,尚需彭玉麟主持籌款。正當朝廷財政因連年戰(zhàn)事吃緊之時,為了修造戰(zhàn)船,朝廷特發(fā)給彭玉麟三百余張空白的告身(告身為古代授官的憑證),由他按官品籌價。如果是由心術不正的人主持此事,在巨大的利益之前,極有可能中飽私囊。彭玉麟自知朝廷既然讓他全權處理此事,便是對他的信任,他不要半點好處,如實將款項一一登記入庫。當朝廷大員來核閱報銷清冊時,湖口縣清冊稽核無差。

彭玉麟打起仗來不要命,每次對敵戰(zhàn)斗取得大勝后,朝廷不斷以官職賞賜于他,彭玉麟六辭高官,總不受命。清朝同治四年(1865年),朝廷欲任命他為漕運總督,漕運乃清朝之命脈,位高權重,在他人眼中乃不可多得的肥缺,而彭玉麟?yún)s說“臣以寒士來,愿以寒士歸”,并不赴任。

彭玉麟重視修身與家教,即便在戰(zhàn)事倥傯中,“尚日日寫字十頁,看書二十頁,看后用朱筆圈批,日必了此功課為佳,偶遇事冗,雖明日補書補看亦不歡,故必忙里偷閑而為之?!迸碛聍胍喑R驊?zhàn)事寢食不安,心緒煩亂,他堅持每日看書圈批,其實是一種修身養(yǎng)性的方法。彭玉麟是這樣做的,曾國藩亦是這樣做的。在這封寫給兒子的家書中,彭玉麟自陳“勤與樸,為余處世立身之道,有恒又為勤樸之根源”,明了這一點,我們或許能知道彭玉麟的“三不要”背后是一種怎樣的精神。

王裕春寫“一字虎”

石鐘山上有一座報慈禪林,在第二重大院門前左墻,有一塊一米見長的草書“虎”字,每每吸引游客駐足觀看、品評議論。這個“虎”字一看便知是一筆寫成,遒勁挺拔,氣勢非凡,而細看這個“虎”字,其實是由“心正為中”四個字組成的。碑刻上有“星沙王裕春”落款,星沙便是長沙,可知這個“一字虎”是長沙人王裕春所寫的。

王裕春乃清末人,駐守湖口多年,其人作風正派,為人耿直。關于這“一字虎”的來歷,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:在一次戰(zhàn)役中,王裕春的侄子立下了大功??墒钦摴π匈p時,王裕春的侄子并未如愿,于是幾位好友為他打抱不平,夜出軍營為他接風洗塵,喝到深夜,酩酊大醉才回。第二天,王裕春得知侄子夜出軍營之事后大為惱怒,此乃違反紀律之事,豈能輕輕放過,于是罰侄子五十軍棍并餉銀一月。王裕春不徇私情,嚴肅軍紀,深得官兵們愛戴。事情至此還未結束,王裕春轉念一想,侄子長期隨他征戰(zhàn)在外,他又何嘗不心疼,可是自己沒有教育好,他今日之過失,亦有自己的責任啊。沒過多久,王裕春邀請侄子一同幫忙,在石鐘山報慈禪林墻上,刻下了一個由“心正為中”四字組成的“虎”字,并告誡侄兒在今后的漫漫人生路上,只有始終做到心正為中,才能虎虎生威。

大江入大湖,江湖兩色,涇渭分明,分辨著忠奸善惡與清濁。湖口石鐘山,人文薈萃,廉音不絕,它告訴人們唯有心正才能摒除雜欲、清正自持、恪守中道。(作者:查忠平)